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《10的认识》教学反思-展商网

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《10的认识》教学反思

核心提示:网上有关“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《10的认识》教学反思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《10的认识》教学反思寻找了

网上有关“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《10的认识》教学反思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《10的认识》教学反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

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《10的认识》教学反思4篇

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,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,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,那么问题来了,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?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《10的认识》教学反思,欢迎大家分享。

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《10的认识》教学反思1

 作为教师首次面对的就是教学一年级的新生。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使我有了很多的困惑和徘徊,这期间我灰心过,气馁过,但是更多的是鼓起勇气、重拾起对教学的热情向前进,一学期过去了,有必要对这一学期进行下总结。

  一、做得较好的方面。

 不局限于教材,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适当重组教材,做到能对教材进行灵活运用。例如:在教学“第几”时,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,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,让全班学生一起来参与活动,学生兴趣很浓厚。先让学生一起准备好,我说:“第一排”。那么第一排的学生就迅速的站起来。在说第几排的时候,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(把“第”字拖长声),使学生注意力集中,在游戏中充分体会第几的概念要信任学生,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。

 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,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。如教学数的组成”时,学生不仅能总结出组成方法,还会把方法并成又如,个数字,我让学生编一套操来形象的展示这个数。可以用身体,手等。在第二天的汇报交流时,我惊喜的发现了学生巨大的创造能力,每个数字在学生的深动演绎下变得活灵活现。

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,如在教学“分类”时,学生通过对房间里的东西进行分类,发现可以按颜色分、按大小分、按用途分、按形状分、按材料分等。同时,学生又对分好类的东西放在哪里有各自不同的见解。分鞋子时,学生把皮鞋放一层,凉鞋放一层,并能说出人按高矮来排队时,矮在前,高在后。学生把分类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,充分体验了分类的用途、好处和分类带来的方便。

  二、不足与困惑。

 我虽然在师范的学习中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,也看了较多的课改书籍,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,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,很多在书上介绍的教学方法照搬到现实教学中并不适用。虽然思想开放,也大胆尝试新的教法,但在课堂组织方面显得有点无力,秩序不是那么好,学生一声高于一声,做什么的都有,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实施。在本学期我试过用严厉的教学态度,也试过用温柔可亲的教学态度。

 但效果都不持久,在下学期,我也许应该运用“严”和“松”并重的教学方法和态度,但何时“严”何时“松”是我作为新教师要在今后几年里好好探索和把握的: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,我希望是在一年级能用到课件的课都用课件演示生动的教学过程,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,这样,课堂纪律也会好很多,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,我所做的课件都比较简单,无法真实再现生动的画面,再者,从网上下载以及和各位老师交流课件还不够,这是我在下学期要努力的方向。

 一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。在教学中,常常会出现好生“吃不饱”,差生“撑不了”的局面。特别是我教学的一个班级,程度好的学生对于难题点拨以下就能自己理解和明白,但是程度较差的学生说了三、四遍也不是很消化。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?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。

  三、方法与措施

 1、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,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。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,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,可是我们就是不让,偏

 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;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,但由于不合常规,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,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,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。

 2、由于我们是农村的学校,家长不太重视孩子在家的学习,学校教育和家庭学习达不到一致。要加大宣传力度,使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。

 总之,这一学期的数学教学给了我很多需要反思的方向和提高的建议。希望下学期我会有所进步。

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《10的认识》教学反思2

 10是一个特殊的数,既是计数的.结果,又是计数单位,在计算中以10来进位和退位,所以是小朋友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,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。本节课知识点多,容量大,面对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,我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怡人、精美的课堂环境,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。于是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,应用了生动有趣、直观形象的熟悉活动。

 在一开始,利用故事引入,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字的大小,又引起了新的数学思考:用什么办法不让9这么骄傲,帮一帮伤心的0,很自然的引出了今天要学习数“10”。同时,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了两个数字可以组合成一个新的数,数与数之间是有联系的,是可以组合的。

 在数数的时候,创设大量的情境:数人物,数鸽子,数珠子,数刻度等内容都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,学生的学习兴趣高,教学效果好。在教学10的组成时,我采用了小组合作、实际操作等方法进行教学。因为学生在学习2--9的认识时,已经对数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,所以,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,发散了学生的思维。同时这也是对初入学的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一次培养。在回报完答案之后,又让学生说说看到什么,就能想到什么,找出各个分解式之间的联系,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。

 虽然我打破了传统陈旧的教师讲、学生听的教学模式,但是在同桌合作交流讨论及评价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时,做得还不够,收放得不够自如,似乎有点担心一年级小朋友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,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学环节,上完这节课后,我觉得很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,一个成功的好老师就是要在教学上敢于突破和创新,我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、去探索,今后我也会努力地朝这个方向去做。

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《10的认识》教学反思3

 学生第一次写两个数字组成的数,学写中协调性比较差,写1合0时都是要求略斜,组合后写成了尖尖的。问题在于前面写0时要求不够严格。10的认识和组成,是在认识了9以内的数和组成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。这节课我围绕课标体现趣,新,活三个特色制作了以下环节。

  一、故事导入,激发兴趣

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,但兴趣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。为此,在新课开始时,我注意创设情境,激发参与的动机,利用听《瘦子1和胖子0的故事》,在引导学生听故事的同时,适时激疑9的后面是几,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。这种设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,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,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。

  二、结合课本,认识10,并学会按照顺序去数

 结合课本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,再认识10、10以内数的顺序,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,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。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8、9的认识主要有两点不相同:一是没有安排10的序数意义,因为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悉了;二是将10的组成提前到写数前面,这样既有利于在教学中利用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去更好地突出10的组成。

  三,摆小棒,学习10的组成

 让孩子们亲身尽力,通过按照数序把小棒分成两堆来让孩子们理解10的组成。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10的组成里理解和记忆,更是培养的学生的动手能力。

 当然这节课不足之处及以待改进的地方也有很多:

 1.数学培养学生的是一种思维,一种能力,而不是简单的模仿,记忆,浮于表面的东西。在教学由形抽象到点的过程中,我纯粹的让学生看着10只鸽子,10个人画出相对应的圆点,而没有深层次的去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。我应该再增加一个估点子数的环节,让学生估这是不是10个圆点。先画个两个圆点,让学生感知,这比10个圆点少了很多,画20个圆点,让学生感知这比10个圆点多了很多,从这样的一个比较中,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10个圆点。

 2.对“ 10”的基数和序数的教学编排不够理想。这里的着眼点是让学生明白第10只有一个,10表示10个。我在出题的时候应该给出的数量不一,随时变化,让学生灵活运用,而不是机械的出示两道类似的珠子图和大象图。

 3.在10的组成教学时,我采用的方法是,让学生把白纸上的10根小棒按一定的规律分成两堆(画一画)。我的想法是,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,如果拿实物小棒去分会出现部分孩子玩小棒,而且分完一种之后,不能把分法保存下来,到最后到底分了几种方法可能学生并不清楚,通过画可以把每一种分法都很好的记录下来。但问题也随之出来了,通过画小棒,学生体会不到总数不变,也不能很好的体会到10可以分成1和9,9和1是同一种分法,只是交换了小棒的位置。所以这部分的处理,应该再细致点。

 只有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,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,学生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,始终保持对数学的学习兴趣。同样,作为教师,在营造轻松愉悦教学氛围的同时,也要积极探索让学生从直观认识走向深刻理解,不断增强教学的层次和深度。

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《10的认识》教学反思4

 这节课不足之处及以待改进的地方有很多: 1.数学培养学生的是一种思维,一种能力,而不是简单的模仿,记忆,浮于表面的东西。在教学由形抽象到点的过程中,我纯粹的让学生看着10只鸽子,10个人画出相对应的圆...

 这节课不足之处及以待改进的地方有很多:

 1.数学培养学生的是一种思维,一种能力,而不是简单的模仿,记忆,浮于表面的东西。在教学由形抽象到点的过程中,我纯粹的让学生看着10只鸽子,10个人画出相对应的圆点,而没有深层次的去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。我应该再增加一个估点子数的环节,让学生估这是不是10个圆点。先画个两个圆点,让学生感知,这比10个圆点少了很多,画20个圆点,让学生感知这比10个圆点多了很多,从这样的一个比较中,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10个圆点。

 2.对“ 10” 的基数和序数的教学编排不够理想。这里的着眼点是让学生明白第10只有一个,10表示10个。我在出题的时候应该给出的数量不一,随时变化,让学生灵活运用,而不是机械的出示两道类似的珠子图和鸽子图。

 3.在10的组成教学时,我采用的方法是,让学生把白纸上的10根小棒按一定的规律分成两堆(画一画)。我的想法是,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,如果拿实物小棒去分会出现部分孩子玩小棒,而且分完一种之后,不能把分法保存下来,到最后到底分了几种方法可能学生并不清楚,通过画可以把每一种分法都很好的记录下来。但问题也随之出来了,通过画小棒,学生体会不到总数不变,也不能很好的体会到10可以分成1和9,9和1是同一种分法,只是交换了小棒的位置。所以这部分的处理,应该在细致点。

;

小学一年级数学《观察与测量》知识点、教案及教学反思

#教案# 导语“10的认识”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8、9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。课本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,再认识10、10以内数的顺序,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,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。 准备了以下内容,希望对你有帮助!

篇一

教学目标:

 1、通过自主探索,合作交流列出三个算式,并计算结果。

 2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,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。

 3、使学生体会数学教学中的加、减法之间的联系,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,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学数学。

 教学重点:

 看一幅图写出三个算式,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。

 教学准备:

 电脑课件

 教学过程:

 一、创设情景,激发兴趣

 1、电脑演示卡通人物汤姆:小朋友,我是汤姆,今天是吉利的生日,他邀请我去作客,不过,听说路上要回答他提出的几个问题,你们愿意帮助我,和我一起去吗?

 2、出示以下复习题。

 (1)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( )

 (2)15里面有( )个十和( )个一

 (3)1 个十和( )个一合起来是19

 3、汤姆讲述:我带来了鲜花送给吉利作为礼物,瞧,花朵上还有算式呢!这些算式中哪些已经学过了,哪些还没有学?

 4、今天这节课,我们就来学习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(板书课题)

 二、合作探究,领会新知

 1、吉利的生日晚会上,已准备了好多好吃的(电脑演示),仔细看一看旁边的这些筷子可以分成哪两部分?(整捆10根和单独的3根),这样,你可以说出哪些算式?

 讲解:10+3和3+10的意义一样,所以只写一个就可以了。

 2、汤姆:我还有一个计数器,想考考大家,如果顺利通过就和我一起去吉利家吃蛋糕。个位和十位各拨一个珠子,表示数字几?再在个位上放2个珠子。

 3、汤姆提醒学生现在计数器上的数是13,我把刚才的2个拿走了,可以写什么算式?你能算出得数吗?

 3、小结:小朋友会利用加、减法之间的关系来算,真聪明。

 三、巩固深化,拓展创新

 1、回到课前分类题,让学生完成原来不会做的题目。

 2、生日晚会开始了,可还有几把筷子没数好,出示78页做一做1题。

 2、晚会上还准备了水果糖,咦,糖下面还有个算式,你会填吗?完成做一做2题。

 四、齐唱生日歌,祝汤姆生日快乐。

篇二

教学目标:

 1、通过练习进一步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。

 2、使学生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,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。

 3、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,理解问题的能力。

 教学重点:

 巩固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。

 教学难点:

 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

 教学关键:

 正确进行计算

 课前准备:

 课件

 教学过程:

 一、基本练习

 1、口算卡片出示

 10-34+410-62+5

 5+310-58-77-4

 9-09-86-69-2

 8-24+63+69-0

 2+39-50+74+2

 二、整理知识

 1、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计算题?

 分组看书整理后汇报

 2、复习

 A 出示10以内加法题

 这是我们学过的10以内加法题,它们按一定的规律排成这个样子,你能看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吗?

 B 练习,师任点几题让生回答

 C 照刚才的观察方法再观察减法表

 它们是怎样排列的?

 同座互相点一题考问对方

 三、练习

 课件出示

 1、△▲○●□☆

 从左数,第5个是()☆排第()

 2、 9 4

 □ 5 □ □

 3、△□△□△□

 接下去怎么画?

 4、小猴小兔必须沿1-10的路线回家该怎么办?

 5、按规律填空

 (1)2、( )、4、( )、( )、( )、8

 (2)8、( )、6、( )、( )、( )

 (3)2、4、( )、8、( )

 (4)1、3、( )、( )、9

 6、10=□+□

 10=□+□+□

 10=□+□+□+□

 10=□+□+□+□+□

 10=□+□+□+□+□+□

 10=□+□+□+□+□+□+□

 10=□+□+□+□+□+□+□+□

 10=□+□+□+□+□+□+□+□+□

 10=□+□+□+□+□+□+□+□+□+□

 10=□+□+□+□+□+□+□+□+□+□+□

 综合活动

 先独立观察书上第6题的图,小动物们在干什么?观察小鸟在干什么?小动物他们在做什么游戏?我们也去参加。你如果知道就帮动物说出答案。

 学生写在书上。

 四、教师总结

 你有哪些收获?

 五、作业设计

 1、看图写出两个加法和减法

 2、图画式应用题

 3、连续加2

 4、连续加3:3、、、

 连续加2:1、、、

 板书设计:

 10以内加减法整理复习

 10=□+□

 10=□+□+□

 10=□+□+□+□

 10=□+□+□+□+□

 10=□+□+□+□+□+□

 10=□+□+□+□+□+□+□

篇三

一、 课前交流

 师:我看到同学们已经把自己的物品摆放好了,大家都带来了数学书、练习本、文具盒。(老师稍有停顿),我还看到了大家文具盒里有一样我特别想要借的东西

 生好奇地问:什么?

 师:橡皮。谁愿意借给我?

 (生一个个都举起橡皮表示愿意。)

 师:大家都这么热情,太感谢大家了。好,我请几位同学帮我借一下。(请8名学生

 就近帮忙借橡皮)

 师:(把学生的橡皮一块一块地借了过来,并表现出非常感谢的神情。)你们把橡皮都

 借给我了,你写错了怎么办?

 一生:我还有。

 师:哦,还有,老师还想借。(直到完全借完。)

 师:我借这么多橡皮,干什么用呢?

 生纷纷说:你自己写错了,要擦;

 做魔术;

 看橡皮都有哪些形状;

 用橡皮拼图。

 师:我借你们的橡皮干什么用呢?哈哈,我就是为了让你们没有橡皮用。没有橡皮,

 下笔会更小心一些。就算写错了,也没关系,仔细欣赏一下自己错在哪里,然后再写一写,这样您会写的更好!

 (反思:“没有橡皮,下笔会更小心”,这是自然的结果。当我们知道某件事情没有后路的时候,自会多几分慎重。现在的学生大多比较浮躁,缺乏责任心,往往不肯静下心来想好了再动笔,常常是毛手毛脚,一看就动笔,一动笔就错,一错就擦。宁静才能致远,教学生静心思远,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。另外,这样一个环节的设置,还能很好的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,尤其是像这次赛课,在上课之前与学生没有见面的机会,只有尽快拉近师生距离,才能减少师生的陌生感,彼此尽快熟悉,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投入学习。)

 二、 情境导入

 (出示主题图: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,然后粘贴了9只红色小鸟)

 师: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棒,今天有一群小鸟也想来和大家一起学习,大家欢迎么?

 生异口同声:欢迎!

 师:大家看,黑板上有一棵大树,大树上有好多小鸟,请大家仔细数一数大树上有几只小鸟?

 (反思:这里我没有用课本上的情境图,而是创设了一个大树、小鸟这样一幅美丽的情境图,我认为这节课的情景创设比较成功。因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的热情,而且还可以能很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。但是,也存在一些问题,让学生在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时,只让学生顺着数,而没有让学生倒着数。另外,在这里如果把事先准备好的小棒发给学生,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摆10个小棒,并将它们捆成一捆,了解“10个一,可以组成1个十。”这样可以渗透“10还是个计数单位”,为后续学习做铺垫。)

 生:9只(有一生说10只)

 师:到底几只呢?请刚才这位小朋友来数一数。

 (请说10只的学生到黑板前数,黑板太高,学生探不找,师抱起孩子数。)

 (反思:今天在梨林实小做课的这间教室里没有讲台,因此黑板相对就比较高,我站在那里,最多只能够到三分之二的高度,即使图画得再低,对于一年级的小孩来说,还是很难够得着,没办法,我抱起了孩子,这样孩子就可以够得着了。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,眼中时刻要有孩子。)

 生:我看到老师手里还拿了一只,所以是10只。

 师:哦,那现在又有一只小鸟飞了过来。(师把手中的一只*小鸟贴到大树上)那

 么,现在有多少只小鸟呢?

 生异口同声:10只。

 (再请一生到黑板上数。)

 师: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(师出示课题,生齐读课题)

 师:那么,在你的身上有10么?

 生异口同声:有!

 师:你身上的10在哪里?

 生:在手上。

 师:谁来数一数?

 (生纷纷举手,请一生到前面面对大家数一数。)

 师:除了手上,我们身上哪里还有10?

 生:脚上。

 师:还有么?我刚才看到有的同学在摸自己的头发,在我们头发上有10么?

 生1:没有

 生2:有,头发上有好多好多10呢。

 师:对,我们的头发有好多好多的10呢。除了我们的身上,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很多的10。

 (反思:在这个环节中,为了让学生对10有充分的认识,我让学生找自己身上的10,

 孩子们参与非常积极活跃,但“数学源于生活”,如果能够更多的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情景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,这样会为学生的观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,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,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。)

 三、9和10比大小

 师:我们前面认识了1-9,今天又认识了10,你知道这些数中,谁大谁小么?

 生1:10大。

 师:大小是相对的,我们不能只说谁大,要说出谁大谁小。

 生2:10大1小。

 生3:10大3小。

 生4:10大9小。

 (还有好多学生争着抢着想要说)

师: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要说,那每个同学给你的同桌说一说。

 (生同桌互说。)

 师:说完后坐端正。(稍停)大家说得真好,老师听到了好多不同的答案,不过,老师听到了一个共同的声音:10大。我们前面认识的9都那么大了,大家却都认为今天认识的10。谁能说说你怎么知道10比9大?

 生1:10个比9个多了一个。

 生2:9只小鸟,又飞来一只变成10只了,所以10只多。

 师:说得真好!谁还有自己的想法?

 生3:10个人比9个人多1个。

 生4:9加1是10。

 师:那么,10比9怎样?

 生异口同声:大。

 师:9比10怎样?

 生异口同声:小。

 (师板书9 10 10 9)

 师:谁能用大于号和小于号填一填?

 (请学生填)

 师:大家注意看,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口都朝着谁?

 生:10!

 师:也就是说,谁大口朝谁开。

 (反思:对于大小比较孩子们已经有了1—9的学习基础,这里顺理成章,比较容易,耗时过多,尤其是大于号和小于号不必再像新知一样让学生认识,也就是说应该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,学生会的就不要讲,或尽量少讲,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,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得更多的东西。)

 四、10的组成

 师:大家刚才表现真棒!下面,老是想请大家帮个忙,大家愿意帮老师么?

 生:愿意!

 师:我家来了一个小客人,家里还有10颗糖,我家儿子和小客人一起分糖吃,他们两人怎么分?

 (反思:情境创设能很好的吸引学生,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意愿,但是如果能把情境中改成学生自己,会给学生下面的语言表述带来方便,效果会更好一些。)

 生1:每人5颗。

 师:为什么这么分?

 生1:这样分,两个人的一样多。

 师:谁还有不同的分法?

 生2:如果是我,我分3颗,给客人分7颗。

 师:为什么这么分?

 生2:因为我是主人,他是客人,我给他多一些。

 师:小主人真热情!很好!请坐!谁还有不同的分法?

 生3:我是主人,我留2颗糖,给客人8颗糖。

 师:真大方!大家刚才有的是按照平均分,有的是作为小主人,给客人多分一些,那么,还有其他不同分发么?同桌互相说一说,比比看那组同桌合作的,合作的同桌,在下课时,黑板上漂亮的小鸟就会飞到你们的手中。

 大家可以用自己的小手来帮助自己,每根手指表示1颗糖。

 (学生开始同桌交流)

 (反思:这里的同桌交流目的不够明确,导致后面会有第二次的交流。如果在这里交流时,我能给出更清楚的指令,如:10颗糖到底有多少种分法呢?用自己的手指代替糖,比比看,那些小组分法最多,而且还能按照一定的规律清晰地介绍给大家。此外,还可以让同桌合作,把所有的分法写下来,这样会更清晰明了,效果会更好。在这里,我也认识到教师引导的作用之大,学生是课堂的主体,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,这里的“导”,应该不是“导演”,而是“向导”,要引导学生怎样有效地做好一件事,提高课堂效率需要“导”好的!)

 第一组同桌汇报:我们有3种分法,第一种是我们都分5颗;第二种是我留2颗,给客人分8颗;第三种是我留3颗,给客人留7颗。

 第二组同桌汇报:我们还有2种分法,一种是我留1颗,给小客人9颗;另一种是我留4颗,给小客人分6颗。

 师:哪组还有不同方法?

 (没人举手)

 师:老师真的非常感动。大家都这么热情,除了一种平均分以外,其余四种都是在照顾客人,给客人多分一些,真好!可是,如果我家儿子有些自私,他拿着糖不舍得给客人多分一些,怎么办?你有其他分发么?

 生1:那可以是给客人4颗,自己留6颗;或者自己1颗,给客人9颗。

 生2:还可以是给客人3颗,自己留7颗。

 生3:也可以是给自己留8颗,给客人1颗。

 师:给自己留8颗,给客人1颗,总共是10颗么?

 生3(摇摇头):总共是9颗。

 师:是不是给老师还留了一颗呀?哦,老师这可送给小客人了,那分给小客人几颗?

 生3:2颗。

 师:谁还有么?大家数数现在有多少种分法?

生: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、8、9,一共有9种分法。

 师:这么多分法,如果没有规律,就会写多了,或者写少了,怎样写才能写的不多不少呢?同桌再互相说一说。

 (同桌再次合作)

 一组同桌汇报(边说边板书):

 10可以分成5和5、10可以分成4和6、10可以分成3和7、10可以分成2和8、10可以分成1和9,然后把后边几种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就行了。

 另一组汇报:

 10可以分成1和9、10可以分成2和8、10可以分成3和7、10可以分成4和6、10可以分成5和5,然后把前边几种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就行了。

 师总结: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3个内容:10的组成。

 师生一起说:10可以分成1和9、10可以分成2和8、10可以分成3和7、10可以分成4和6、10可以分成5和5。

 (师生对数练习。)

 (反思:《数学课程标准》中对第一学段(1—3年级)学生在数学思考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,有条理的思考”。这种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,而是通过数学内容的学习和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的。新课程几乎每个年级都渗透“有序思考”的方法。这里从无序到有序的逐步引导,目的就是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问题。)

 五、10的书写

 师:大家说得真好,可是说得好不如写得好!大家想写出漂亮的10么?

 生异口同声:想!

 师:那先仔细看老师写一遍。(师在田字格里编写边说要求。)接下来先跟着我写一遍。(生跟着老师写一遍。)现在,在生字纸上,自己认真的写5个10,如果感觉写得不漂亮,没关系,仔细看一看,为什么不漂亮,然后再写一遍,争取一遍比一遍漂亮,好么?

 (生开始自己书写,写完的老师边看边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,不好的鼓励他再观察观察,在写两遍,看看是不是变得漂亮了。)

 (反思:没有了橡皮,孩子就写得非常小心,数字写的很认真。偶尔有同学写的不漂亮,我就让他仔细看一看,然后再写2遍,看看是不是变得漂亮了一些,孩子在这样的鼓励下,一个比一个写的认真。每个孩子 都渴求老师的表扬和鼓励。尤其是面对一位新老师,孩子的这种心情就会表现得更强烈一些。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理体验。)

 师:写完后放在桌子左上角,下课时交给老师,老师要仔细看谁写得最漂亮。

 六、全课总结

 今天这节课,我们一起认识了10,知道了在1-10这些数中,10,了解了10的组成,还会写漂漂亮的10,大家表现真棒!尤其是中间这三组同桌,老师奖励你们6人每人一只漂亮的小鸟,希望你们今后一直能够保持自己的好习惯!(很多同学争着抢着要小鸟)也其他同学今后能像他们学习,学会认真思考问题、积极回答问题,学会同桌互相帮助、共同进步!好么?

 (反思: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,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我们去渗透,去培养,只有长此以往,才能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。)

 生异口同声:好!

 师:非常感谢同学们,下课!

 生:老师再见!

 师:同学们再见!

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《1~5的认识和加减法》教案

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《观察与测量》知识点

 观察与测量

 1、观察物体——(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)

 2、桌子有多长——(厘米的认识)

 3、去游乐园——(认识米)

 4、估一估,量一量——(简单的估测和测量)

 观察物体(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)

 1、通过观察实物,体会到从两个方向(前〈后〉面或侧面)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。

 2、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。

 桌子有多长(厘米的认识)

 1、经历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,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。

 2、认识厘米,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,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。

 3、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,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。

 4、会通过刻度尺观察物体的长度。(起点不是0刻度)

 5、能根据物体的长度,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。

 去游乐园(认识米)

 1、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,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,知道1米=100厘米,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。

 2、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,能恰当的选择单位表示物的长度。

 3、认识米尺,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。

 估一估、量一量(简单的估测和测量)

 1、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。

 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,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。

 2、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。

篇二小学一年级数学《观察与测量》教案

 单元教学目标:

 1、发展观察、操作、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。

 2、过观察实物,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,并会进行辨认。

 3、在实际测量活动中,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,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。

 4、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,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,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。

 5、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。

 第一课时:观察物体

 教学目标:

 1、通过观察实物,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。

 2、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,发展空间观念。

 教学重点:

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。

 教学难点:

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,发展空间观念。

 教学过程:

 一、出示玩具汽车,学会观察物体

 第一步:

 1、观察玩具汽车,学生分别站在汽车侧面和后面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。

 2、分别把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对着全班,让学生说一说这是谁看到的?

 3、小结: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,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。

 第二步:

 1、让学生站在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观察,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?

 2、与同伴进行交流。

 第三步:

 1、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,说一说。

 2、利用教室里已有的物品,进行观察物体。

 二、实践操作,巩固观察方法

 1、第1题:下面哪一辐图是淘气看到的?

 (1)先说说淘和笑笑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?

 (2)给淘气看到的打勾。

 2、第2题:它们看到的是哪一面?连一连。

 (1)说一说小猫和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一面?

 (2)连一连。

 3、第3题:看一看,说一说。

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按要求完成题目。再交流评议。

 4、猜一猜。

 上、下、左、右、前、后都相同的是什么物体?

 三、课堂总结,课外延伸

 在家找一个物体,从不同的角度观察,并做好记录。

 第二课时:桌子有多长

 教学目标:

 1、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,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。

 2、认识厘米,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。

 3、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,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。

 教学重点:

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,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。

 教学难点:

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,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。

 教学过程:

 一、创设情境,提出疑问

 1、估一估、说一说:讲台有多长?课桌有多长?

 2、小组讨论: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课桌有多长?

 3、小组代表发言,说明自己的方法。(用手、笔、文具盒、书、本子、橡皮等)

 二、学习厘米与测量方法

 1、疑问过渡:为什么我们同学说的数都不相同呢?该怎么呢?

 2、为了让我们得到数据相同,我们要用相同的工具来测量,要用相同的单位来计数。我们可以用“尺子”。

 3、认识尺子,学习厘米。

 (1)出示尺子,认识尺子。

 (2)认识刻度,学习厘米。先估计1厘米的长度,再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。每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,也可表示为1cm。

 4、联系实际,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的?

 5、动手操作:测量铅笔的长度。

 6、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与测量方法。

 7、小结测量方法:把一端对准0刻度,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,读出数值。

 三、实践操作,巩固知识

 1、第1题:先让学生估计并说一说大约数;再请学生进行测量;最后让他们看看自己估计得是否准确?

 2、第2题:先估后量再填。

 3、第3题:先让学生独立完成,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?小熊量错的题目,说说怎样量才正确的?我们在测量时应注意什么?

 第三课时:去游乐园

 教学目标:

 1、认识米、体会米的实际意义,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。

 2、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,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。

 3、认识米尺,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。

 教学重点:对米的概念的认识

 教学过程:

 一、情境创设。

 1、师:去年我们参加了体检,大家还记得咱们的身高吗?

 生:我的身高是1米21厘米。

 那我帮你量一量,有没有长高啊!长高了,1米25厘米。

 得出课题米的认识。

 二、学习米

 1、估计“1米”大约有多长。

 2、感受1米的长度。(手臂或身高等)

 3、找一找,身边物体的长度有1米的东西,再量一量。

 4、猜想:1米有多少个厘米。

 板书1米=100厘米,1m=100cm

 5、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长度,然后再进行测量。

 三、实践练习,巩固知识。

 1、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。

 题目:P16试一试。

 2、一张课桌大约有多高。

 谁猜对了?

 学生分组讨论。汇报

 3、填一填

 学生独立完成,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。

 4、学生观察图,然后独立完成。

 完成后核对。

 5实践操作p17第4题。

 四、总结

 这堂课你感觉学什么最难。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?

 第四课时:估一估,量一量

 教学目标:

 1、能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长度。

 2、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,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。

 教学重点:不足1米的部分如何用厘米作单位。

 教学时间:2课时

 教学过程:

 第一课时

 一、估一估、量一量

 1、让学生估计我们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长?

 2、师生测量。

 当出现不足1米时,学生讨论如何来表示。

 得出可以用————米——-厘米来表示。

 二、巩固新知,形成技能

 1、试一试

 (1)讲桌的高是——-m——-cm

 (2)黑板的长是——-m——-cm

 (3)门的高是——-m—cm

 (4)从地面到窗台的高是—m——-cm

 学生先估计,再量一量,最后得出具体的数值。填写。

 2、练一练第1题,

 同桌合作,先估计,再进行测量,然后再把正确的数值写在数上。

 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。

 3、估计淘气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。

 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后,再独立完成。

 核对,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得。

 4、先让学生理解题意,再算一算,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(小组)

 内容是P19第三题。

 5、找一找,量一量。

 先小组里交流,谁比谁高,谁比谁矮?然后小组里进行测量。

 三、实践运用。

 (1)多少人手拉手长度大约是10米?

 (2)到操场上走一走,10米大约有多少?

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活动。

 四、课堂总结。

 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?

 四、课后延伸

 回到家里,对自己家里的一些物体先进行估计再测量。

篇三小学一年级数学《观察与测量》教学反思

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,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,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,发展空间观念;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,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,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,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,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。在本单元的教学中,我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:

 1、加强观察。

 “观察物体”教材以学生实际观察自己熟悉的物体为线索——观察汽车引入,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。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观察汽车外,还观察了玩具、茶壶等活动。同时,通过画画的活动,引导学生观察,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,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。

 2、加强操作的活动。

 “桌子有多长”设计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活动,以使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。“我又长高了”教材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情境,引出长度单位米。因此,教学过程要从学生以有经验入手,来感受米的实际意义,并通过观察米尺发现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。学生很容易用类推的方法学会用米量。所以重点应在让学生主动发现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。

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《1~5的认识和加减法》教案

 单元教学内容:

 1―5的认识和加减法(第14页―第31页)

 单元教材分析

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,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,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。

 本单元的安排是:先教学1―5的认识和加减法,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,这部分教材,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,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。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,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。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、符号感。

 单元教学目标

 1、使学生能认、读、写5以内各,并注意书写工整。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,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。

 2、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。

 2、使学生认识符号?>?<?=?的含义,知道用词语(大于、小于、等于)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。

 4、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,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。提倡算法多样化。

 5、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,初步建立数感,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。

 单元重、难点

 1、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、符号感。

 2、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

 3、注重集合、对应、统计思想的渗透,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。

 4、数的认识,比较大小,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,要以分类为基础。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。

 单元课时安排

 1、 1――5的认识?3课时

 2、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4课时

 3、 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?2课时

  第一课时: 1――5的认识及书写

 教学内容1――5的认识及书写(第14页――第16页)

 完成第21页的第1题――第4题

 教学目标

 1、 会读、会认、会写1―5以内的各数,并注意书写的工整,

 2、能用1―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,初步建立数感,并能进行交流。

 3、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。

 教学重、难点

 会写1―5各数,初步建立数感。

 教学准备

 教师: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,1―5的数字卡片,5根小棒,实物投影仪

 学生:1―5的数字卡片,5根小棒。

 教学过程

 1、导入:

 出示主题画:

 问: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?画的是什么?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,想到了什么?

 二、主动探索:认识1―――5各数

 (一)认真观察,主动学习

 1、认识1

 (1)问: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?(学生随意回答)

 师:凡是象这样:1个人、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。

 (2)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?

 2、认识2(教学方法同上)

 3、认识3

 (1) 问: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,请你说一说。

 (2)师:象这样的,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。

 (3)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?

 (4)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,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?请你摆一摆。

 4、认识4、5(教学方法同上)

 (二)、出示计数器

 1、先拔一颗珠,问: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?

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,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

 板书:1、2、3、4、5

 2、数的顺序

 全班齐读:正、反读

 教师问:3的前面是几?后面呢?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?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?

 (三)、教师说,学生操作

 1、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

 2、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

 3、请你拿出5个圆片。

 三、教学写数字1―5

 1、教师教拿笔姿势

 2、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,运笔、落笔。先教师示范,紧接着,学生书空,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。

 四:练一练

 第21页的第1――4题,学生做在书上

 (1)学生互评(2)集体评(3)教师评价

 五、作业本

 反思: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,让同学们认识一到五,会读,认,写。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有所接触。而且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数字,所以学生们并不陌生。认和读都不成问题,关于写,大多数同学都会写,主要是要让他们写的规范。关于写的规范这个问题,我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们多加练习,先让他们自己来说说这些数字长的像什么,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,在写这些数字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些什么,在集体练习的时候,让各小组成员互相找找毛病,这样他们才会记得牢。

  第二课时:比 大 小

 教学内容

 比大小(第17页的内容)完成第21页的第5、6题

 教学目标

 1、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,培养学生与人合作、交流,动手操作的能力。

 2、使学生认识符号?>?<?=?的含义,知道用词语(大于、小于、等于)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。

 3、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,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。

 教学重难点

 建立数感,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。

 教学准备

 教师:主题图或小猴三个、梨的4个,桃的3个,香蕉的二个。

 学生:1-5的数字卡片、<、>、=卡片

 教学过程

 一、复习旧知:

 (1)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,你还记得吗?请你说一说。

 (2)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?3的后面是几?2的前面是及?

 (3)有谁能够写出1-5每个数字。请你试一试。

 二、新知讲授

 1、出示主题画

 问: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?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?你还知道了什么?还有需要补充的吗?

 学生回答,教师板书:小猴 梨桃香蕉

 343 2

 2、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?

 3、学生自由回答:教师板书:

 3=33>2 3<4

 3等于33大于23小于4

 4、教师介绍等号、大于号、小于号(开口朝大数,尖尖朝小数)

 5、谁会读,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

 6、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?(3大于2,2小于3)

 7、出示第17页下面思考:

 8、1)学生自由看图: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?

 2)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?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?(指名上台写)

 3)比一比,你发现了什么?

 4)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,够吗?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?

 三、 练一练

 1、第21页的第5题

 学生自由独立完成,然后学生互评,最后全班集体评价

 2、第6题

 学生独立完成,全班评价,最后教师评价。

 四、作业本

 回忆整节课,我觉得学生学得比较积极,在课堂中我尽量做好以下几点:

 1、力求数学知识的情境化、生活化

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、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,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,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在第一次的教学中,导入时我是让学生举例说出可用1?5来表示的物体。学生学得有些勉强,学习积极不高。于是,在第二次的教学中,我改变了一下导课的策略,课伊始,我就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,先请学生找同桌身上能用数字1?5表示的东西,从中发现问题,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所见、所想,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,学习的兴趣也骤然高涨,并且还体验到原来自己的身上也藏着那么多的数学秘密。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,并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过程。这样,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,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,激发了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,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 2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

 ?活动是认识的基础,智慧从动作开始。?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,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。在教学中,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,对教材进行了调整,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,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。如:请学生找一找同桌身上能用1?5表示的东西;认识符号时,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形状,帮助学生理解、记忆;根据数字找符号;对班中两对双胞胎的比较;在教室里找可比的东西进行比较,再从具体中抽象到数字并说出算式,使学生从说、听、动、看的过程中学到知识,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。

 3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

 当今社会?主体回归?的意识已日渐重视,我们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,在教学过程中,不要以教师?灌输?为主,应把时间交给学生,发展学生的个性,关注学生的发展。因此,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发现,以学生在同桌身上发现的数字来进行比较,可以使师产生互动。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,让他们自己支配整个课堂,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。在最后,我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不懂的用符号进行连接,此时,我把权力交给了学生自己来总结,使他们在主动、乐意总结的过程中巩固了符号的运用。

 4、课后的思考

 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,但主动性还不够,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、点拔以后才能说出,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。

  第三课时:几和第几

 教学内容

 第几(第18页的教学内容),完成第22页的第7、9、10题

 教学目标

 1、具体的情境图中,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,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,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,它表示事物的次序,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。

 2、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、比较、推理、判断的能力,以及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发散学生的思维,培养创新意识。

 3、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,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。

 教学重、难点

 理解序数含义,会区分基数与序数,明确数的方向决定数的次序。

 教具准备

 实物投影仪

 教学过程

 一、创设情境:

 1、师生交流

 今天,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,想知道是哪里吗?

 2、出示实物投影的书中第18页的图画。(动物园的售标处,井然有序的排队买票)

 3、教师问:小朋友,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?有哪些人?他们在干什么?(进行遵守社会公德教育)

 二、探求新知

 (一)初步感知

 1、教师提问:

 (1)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上车?你是怎么知道的?

 (2)那小朋友排在第几个?排在他前面的阿姨呢?后面的两位叔叔呢?

 (3)你是怎么知道阿姨排在第2个的?

 (4)请你说一说:两位叔叔排在第4和第5的理由。

 (5)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自学排队,遵守公共秩序。

 2、感知基数与序数

 (1)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票?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个是谁?

 (2)动画展示:穿红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,后面的人次上前。问:有几个人在排队?这时谁排在第4个?小朋友排第几个?解放军叔叔呢?

 (二)进一步体会基数、序数的含义

 1、请几位同学上讲台

 (1)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?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?他还可以排第几?

 (2)分小组做排队游戏

 三、反馈练习:

 1、投影出示:5只小鸟

 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,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,从右数起呢?

 2、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?第几?的例子

 先4人小组互相说,然后向全班汇报。

 四:作业:

 书第8页?做一做?的第2题

 看可以说一说:照片上共有几个人?从右数,爷爷排第几?奶奶和爸爸排第几等?

 反思:?认识几和第几?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,但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,这个知识点小朋友很容易混淆。为了突破这个难点,我在设计教案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。

 1、把静态的主题图动态化。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,而这个场景是静态的,缺乏动态性,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,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,变为让学生参与排队这一主题情境,学生通过排队,将主题提供的内容动态化,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,增加实际的体验,深切地体会到几和第几的不同。

 2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。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,让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隐藏在主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,在动态的参与中学会?几?和?第几?,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,使学生容易接受,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也能活跃课堂气氛。

 3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。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,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层次、针对性强的问题,让学生在观察、思考、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,并掌握所学知识。如观察5位学生排队说话中,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:①一共请了几个小朋友上来排队?②谁排在第2个?这里的第2个指几个人?③排在前2个的是谁?前2个指几个人?请前面1生回座位后又设计了几个问题:①前面谁排第1?现在呢?②这时剩下几人在排队?XX排第几?他前面有几个人?后面呢?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,而是前后有着密切联系的,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。

 4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。低年级学生自律能力差,爱玩好动,喜欢做游戏,喜欢涂涂画画,对小动物有一种特别的情感。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,我特地安排了小动物排队、按要求涂色、快快乐乐出教室的游戏,以此来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,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所学知识。

  第四课时:数 的 组 成

 教学内容

 几和几(第19页和20页的教学内容:5以内数的组成)

 完成两个?做一做?和第22页的第8题。

 教学目标

 1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,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,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。

 2、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、动手操作能力、口头表达能力。

 2、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。

 教学重难点

 掌握4和5的组成,初步建立学生数感。

 教学过程

 一、导入:

 出示计数器:老师拔数,学生观察

 1)先拔两颗珠子,问:这是几颗珠,可以用数字几表示?

 2)如果再增加一颗珠,这时又是几颗珠?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?指名说,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写数字3

 3)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,这时又是几颗珠?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?指名说,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写数字4。

 4)请你比一比:4和3谁大,谁小?请你用符号连接。

 二、学习新知:

 (一):主动探索:4 的组成

 1、 请你拿出4个小棒,摆一摆,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?

 2、 你能把这4根小棒分成两堆吗?请你试一试。(学生自由活动,老师巡视)

 3、 学生汇报操作结果,边板书边问:还有不同的分法吗?(根据学生回答情况,教师板书)

 4 4 4

 1 3 2 2 3 1

 4、读数的组成

 (1)先领读:4可以分成1 和3,1和3 组成4

 (2)再让学生自由地读,同桌对口令

 (3)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。

 5、 察上面数的组成:看看你发现了什么?(可以组织学生讨论,然后再发言)

 (先分成1和几,再分成2和几,再分成3和几?我们在记得的时候可以只需要记2个就可以了)

 (二)学生合作:学习5的组成

 1、 教师:刚才,你已经拿出了4根小棒,现在想一想,再增加几根小棒就是5根小棒了?

 2、 师:刚才你们真能干!发现了这种奇妙的规律,那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把5分成两堆吗?并请你把分的情况像老师一样写出来,可以吗?请你们小组合作,试一试。

 3、 学生分小棒,老师巡视。

 4、 学生汇报分的情况,学生边回答,老师边问:还有不同的分法吗?(根据学生回答,老师板书)

 5 5 5 5

 1 423324 1

 5、 读一读

 (1)小老师带读 (2)小组开展竞赛读

 (3)师生对口令 (4)同桌对口令

 (5)试着背一背

 6、观察:请你认真观察上面的4个数的组成,看看你发现了什么?(先可小组里互相讨论,每个发表自己的意见,然后选一个代表发言,其余的同学认真听)

 7、评价:你们自己组说得怎么样,你认为哪个组说得最好?,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?

 8、 完成第20页的做一做:先摆一摆,然后再连线。集体评价。

 三、练一练:

 第21页的第5题:集体评价

 第22页的第6题:这是一题判断题,是学生第一次遇到,教师可以先教学生如何做,然后学生再开始进行判断。

 四、作业本

 反思: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,喜欢动手操作,于是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动手、动口、动脑培养学生数学能力,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。如教学1?5的组成时,引导学生用手指表示数,用彩色笔画圆点表示数,根据老师的要求动手摆圆片、摆小棍摆出不同的形状来表示数等;教学2?5的组成时,我先让学生动手分圆片或小棍,把它们分成两部分,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,这样数的组成自然而然的在学生的谈话中总结出来了,接着我让学生们一起观察、讨论,发现规律,说说怎样能更快地记住数的组成,在肯定学生有自己想法的同时,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说说那种方法更好、更简单易记,找出最佳的方法。在这样的动手操作中学生不仅掌握了5以内数的认识,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、思维能力,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的意识。

 游戏是学生的最爱,是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。?找家?、?小小邮递员?的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5以内各数;?他是谁?的游戏帮助学生巩固对序数、基数的认识;?扑克牌游戏?和?手指歌?帮助学生记忆数的组成。再加上童谣、歌曲的介入,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、民主、愉快的学习氛围,学生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一边游戏一边学习,玩中学、做中学,寓教于乐。

关于“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《10的认识》教学反思”这个话题的介绍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,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!

 
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
 
更多>同类相关
相关推荐
最新的资讯
点击排行